從枸杞事件看原料安全把關
日前消基會對市售枸杞進行檢測,發現部分產品含有重金屬「鎘」超標,再次敲響了保健食品原料安全的警鐘。這不僅凸顯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憂,也直接挑戰了保健食品原料業者在供應鏈管理上的嚴謹性。
重金屬議題的核心問題與挑戰
- 環境污染源頭: 重金屬(如鉛、鎘、汞、砷)主要來自於環境污染,土壤、水質、空氣中的重金屬會被植物吸收並累積。這意味著即使是天然的植物性原料,也無法完全避免重金屬的污染風險。
- 檢測標準與法規: 台灣衛生福利部食藥署 (TFDA) 對於食品中的重金屬殘留量訂有嚴格的容許量標準。一旦產品被檢測出超標,不僅會面臨下架、罰款,更可能損害品牌聲譽。
- 潛在健康風險: 長期攝取過量重金屬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損害,例如影響腎臟、骨骼、神經系統,甚至增加罹癌風險。這使得重金屬議題成為保健食品業者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。
保健食品原料業者應對重金屬議題的重點事項
面對重金屬污染的挑戰,保健食品原料業者必須採取積極且全面的措施,確保原料安全無虞:
- 溯源管理與供應商審核:
- 產地透明化: 務必向供應商要求提供明確的產地證明,深入了解原料生長環境的土壤與水質狀況。
- 供應商稽核: 定期對供應商進行實地稽核,評估其品管系統,確認是否符合GAP(良好農業規範)或有機認證,確保源頭污染被有效控制。
- 索取檢驗報告: 要求供應商提供每批原料的重金屬檢驗報告,且報告需由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實驗室出具。
- 嚴格的原料驗收與自主檢測:
- 訂定內部標準: 即使供應商有提供報告,業者仍應建立比法規更嚴格的內部驗收標準,並規劃抽樣檢驗頻率。
- 批次檢測: 對於高風險原料(如枸杞、中藥材等),建議每批次都進行重金屬自主送驗,特別是針對鉛、鎘、汞、砷等法規要求項目。
- 檢驗方法: 確保採用的檢驗方法符合國際標準,並能檢出各項重金屬的微量殘留。
- 加工過程中的品質控管:
- 避免交叉污染: 在原料儲存、前處理、萃取加工過程中,應避免與其他可能受污染的物料接觸,防止重金屬的二次污染。
- 篩選與純化技術: 針對高風險原料,可考慮應用更先進的加工技術,如膜過濾、離子交換等,盡可能降低成品中的重金屬含量。
- 資訊透明與危機處理:
- 建立完整紀錄: 完整記錄每批原料的來源、檢驗報告、加工流程等,以備追溯。
- 應變計畫: 建立重金屬超標的危機處理SOP,包括產品召回、通知消費者與相關單位等,以快速應對。
總之,重金屬問題是保健食品行業無法迴避的挑戰。原料業者必須從源頭把關,貫徹嚴格的品管機制,並持續關注法規動態與檢測技術的發展,才能確保產品的最終安全,贏得消費者的信任,並在市場上永續經營。
想了解更多原料重金屬議題細節,歡迎聯繫我們。
參考資料: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share/065f7123-5226-37dd-a17a-b31206567e7f